严登华:提供全方位保障,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最新消息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首都学术专场活动,在新春伊始推出重磅学术盛宴,拉开了2023年首都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的序幕。活动中,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繁荣学术氛围、服务科技创新等成为高频词汇,各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征程上再谱华章。
在该活动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严登华(北京环境科学学会推荐)作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导师,就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成果取得等话题接受了科协频道与《科研成果与传播》杂志的采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严登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科协频道对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严登华
对青年人才培养的体会和建议
水利万物,水利百业,水资源如何更好地支撑高质量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是需要水利科技工作者重点关注的。严登华表示,“从事水资源研究,不仅要知道水循环的基本原理,还要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管理系统科学等相关内容。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提升我们相关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为此,在青年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严登华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青年人才深入到一线,去深刻体会什么是水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水问题。第二,让青年人才对这些水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自主思维的能力。第三,让青年人才尽可能多去参加本领域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以拓展知识面,尤其是提升科技思维的能力,融合多学科发展的思维,并找到新的切入点、视角和突破点。第四,在培养青年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让他们进一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新技术,并且要多鼓励他们,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复杂的,困难的,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第五,作科研需要踏踏实实,所以我们要鼓励青年人才坐得住“冷板凳”,当然也要从各方面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以确保他们能够全身心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作为青年托举人才的导师,严登华指出,在青年人才托举培养过程中,青年托举人才有一个从学生阶段到工作阶段的转变,虽然在学生阶段他们也会参加一些科研工作,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成为青年托举人才以后,就更需要强调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培养过程中,导师首先要进一步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比如去参加重大项目,提供优秀的平台。其次,当他们遇到学术认知、技术路线的问题时,导师需要帮助他们及时纠偏,及时调整。再次,导师需要进一步来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以便青年托举人才更好地围绕“四个面向”进行科学选题,开展工作。最后,导师还需要提升青年托举人才对成果的总结提炼的能力。
青年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这些年,严登华培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取得了诸多荣誉,入选国家优青等人才计划,但更重要是他带领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很多科技成果。
比如首次开展全球水资源模拟器的研制,并且获得成功,该水资源模拟器首次实现了全球公里格网尺度水循环及水资源全要素过程的精准模拟。严登华介绍,“通过该模拟器可以了解过去几十年该地区水资源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未来几十年又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会带来哪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我们通过水资源管理的创新,可以进一步保证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支撑高质量发展。
“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建设”的理念、理论和技术的创立,该技术已经被推选为颠覆性技术,目前已在国内相关地区得到了应用,成效显著,既遵循自然,同时充分发挥了每一滴水的作用,又不会造成水灾。严登华说:“通过这一理论和技术的建设,强化流域的“韧性”,增强水的“活性”,充实流域的“绿性”,同时还进一步提升流域的智慧特性。”
“这些年,青藏高原受到全球的关注,青藏高原发生变化会对局地的气候系统或是对全球的气候系统都会产生影响。一方面,我们采用的基本模式是“跳出青藏高原研究青藏高原”,研究青藏高原发生变化对全球对地区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深入青藏高原来研究青藏高原,以便为区域向生态屏障建设,向国家的重大水利工程,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科学支撑,并且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严登华介绍。
采编|郳妮弢弢
排版| 弢弢
审核 | 六朵苍翼蝴蝶 竹子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科研成果与传播》-
《科研成果与传播》期刊旨在以创新的理念、科技的思维传递有价值的科技内容,激发创新潜能,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学传播工作者的信息采撷需求,推动跨界科研创新和科学传播发展。 本刊诚挚征稿,来稿可以科技信息、科技人物、科技产品、科学事件、科研成果为切入点进行介绍,可以科学传播的实践经验为内核展开论述,也可着眼科学传播研究进行探讨与辨析。 投稿邮箱:highlight2018@126.com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为成立于1979年的非营利性学术社会团体,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本学会致力于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学术繁荣,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推动环境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为环保决策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等。